統編版高一上學期語文期末復習:非文學類文本閱讀 刷題練習題(含答案解析).docx
- 【下載聲明】
1. 本站全部試題類文檔,若標題沒寫含答案,則無答案;標題注明含答案的文檔,主觀題也可能無答案。請謹慎下單,一旦售出,不予退換。
2. 本站全部PPT文檔均不含視頻和音頻,PPT中出現的音頻或視頻標識(或文字)僅表示流程,實際無音頻或視頻文件。請謹慎下單,一旦售出,不予退換。
3. 本頁資料《統編版高一上學期語文期末復習:非文學類文本閱讀 刷題練習題(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戶(wenku818)主動上傳,其收益全歸該用戶。163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該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傳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163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4. 請根據預覽情況,自愿下載本文。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5.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閱讀器,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統編版高一上學期語文期末復習:非文學類文本閱讀 刷題練習題含答案解析 統編 版高一 上學 語文期末 復習 文學 文本 閱讀 練習題 答案 解析 下載 _必修 上冊_部編版_語文_高中
- 資源描述:
-
1、統編版高一上學期語文期末復習:非文學類文本閱讀 刷題練習題(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規范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皣摇笔侵刚蔚臋嗔?,在現代國家沒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權力。而禮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傳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行為規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們的行為以完成社會的任務,社會的任務是在滿足社會中各分子的生活需
2、要。人們要滿足需要必須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術,向環境獲取資源。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個人自行設計,或臨時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規劃的。人們有學習的能力,上一代所試驗出來有效的結果,可以教給下一代。這樣一代一代地累積出一套幫助人們生活的方法。從每個人說,在他出生之前,已經有人替他準備下怎樣去應付人生道上所可能發生的問題了。他只要“學而時習之”就可以享受滿足需要的愉快了。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在這種不分秦漢,代代如是的環境里,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經驗。一個在鄉土社會里種田的老農所遇著的
3、只是四季的轉換,而不是時代變更。一年一度,周而復始。前人所用來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盡可抄襲來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經過前代生活中證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堯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如果我們對行為和目的之間的關系不加推究,只按著規定的方法做,而且對于規定的方法帶著不這樣做就會有不幸的信念時,這套行為也就成了我們普通所謂“儀式”了。禮是按著儀式做的意思。禮字本是從豊從示。豊是一種祭器,示是指一種儀式。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是合式的路子,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的習慣。禮治從表面看去好像是人們行為不受規
4、律拘束而自動形成的秩序。其實自動的說法是不確,只是主動地服于成規罷了。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可以有效地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鄉土社會滿足了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禮來維持。在一個變遷很快的社會,傳統的效力是無法保證的。不管一種生活的方法在過去是怎樣有效,如果環境一改變,誰也不能再依著老法子去應付新的問題了。所應付的問題如果要由團體合作的時候,就得大家接受個同意的辦法,要保證大家在規定的辦法下合作應付共同問題,就得有個力量來控制各個人了。這其實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謂“法治”。(選自費孝通鄉土中國)材料二:2023年2月28日,由鳳凰網主辦的大型文化活動“致敬國學:第五屆華人國學大典”上線致敬盛典,清
5、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人文學院教授彭林先生榮選“國學星斗計劃(名家組)”。以下是整理后的部分訪談實錄。鳳凰網:彭老師真是謙謙君子,這個評選是經過大量學者推選出來的。對于這么多年您所從事的工作,您自己有何評價?彭林:我現在已經70多歲,在我自己幾十年的國學研究當中,自己的目標是始終如一的。自從業以來,我可以說不敢旁騖,研究的領域一直都集中在“三禮”上。我博士論文做的是周禮,畢業以后又花了相當長的時間來做儀禮,之后又差不多有十年的時間來做禮記。我自己應該說很慶幸選擇了一個非常重要而且跟我的興趣完全重合的領域來做研究。有沒有成就只能讓后人去評說,但有一點我是自信的,就是自己對這個學科發心是很正的,一直
6、很真誠地付出,從來沒想到過要去換取什么,只是覺得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給它。這是我一生中最感到安慰的選擇。鳳凰網:錢穆先生說“禮是中國文化之心”,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請問為什么要重視禮?我們如何從禮的角度來理解中西文化?彭林:錢穆先生的這句話現在引用的人越來越多了。中國文化是什么?為什么中國文化能用一個“禮”字來概括?這個其實還不是錢穆先生一個人說過,曾國藩就已經說了,中國文化就是一個字“禮”?!靶摭R治平,一秉于禮”?!氨本褪亲プ?,沒有抓手,你怎么修身,沒有禮,你怎么齊家,怎么治國平天下呢?周代時,周公制禮作樂,他覺得國家要長治久安,要有德,沒有德怎么可能長久?德是抽象的,它不能操作,
7、于是就把它變成了以道德理性作為依據的、成體系的典章制度、行為規范。古人認為貫穿在這個里面的就是一個道理,凡事要講道理,講道理才能成功。所以在先秦的時候,禮貌的“禮”跟道理的“理”是通的。這些規矩是我們必須要執行的,執行了我們才能不犯錯誤。因為大家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所以先賢就按照道理、按照道德給我們制定了規范,這個社會要不失范,就一定要有規矩。至于從禮的角度審視中西文化,我認為東西方文化最大的區別是,西方是宗教文化,中國相反,中國文化里,人性是善的,人能管好自己靈魂,人能接受教育,接受教育以后能夠成為高尚的人。這些道德禮儀就是要幫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合格的社會人;再往上一點就是做一個優秀的社會人
8、,這就是君子;做到君子還不滿足,可以再往上做杰出的社會人,這是成圣成賢。中國的禮都有道德內涵。(選自彭林:我把身家性命托付給了禮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禮也是一種法律,是為了規范人們的行為以完成社會任務,維持社會的良性運轉。B禮字從豊從示,豊是一種儀式,示是一種祭器??梢哉f禮就是按著儀式做的意思。C目標始終如一,對研究領域感興趣,真誠地付出,這是彭林先生對待工作的態度。D“修齊治平,一秉于禮”,這說明禮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一成不變的。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政治權力是維持和推行法律的力量,在現代國家沒有形成前,部
9、落也是政治權力。B禮不需要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禮是靠傳統維持的,傳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C鄉土社會安土重遷,人口流動小,土地變動也少,個人可以信任自己和前輩人的經驗。D德是抽象的,不能操作,于是人們把它變成了典章制度、行為規范,而這就是“理”。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在一個變遷很快的社會,傳統的效力是無法保證的,這個社會很難成為禮治社會,它的秩序可以用法治來維持。B鄉土社會的人們,因為按傳統去做,又能“學而時習之”,所以能應付人生中可能發生的問題,生活過得平穩。C材料一中畫線的“愈是也愈值得保守”一句中的“保守”一詞并非貶義。D中國的禮具有道德內涵,它可以
10、幫助人們成為合格的社會人或是君子或是圣賢。4鳳凰網記者是如何在訪談中引發對話并將話題引向深入的?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4分)5兩則材料都談到了禮,不過二者論述的側重點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4分)(一)現代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鄉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們當然記得不少提倡鄉村工作的朋友們,把愚和病貧聯結起來去作為中國鄉村的癥侯。關于病和貧我們似乎還有客觀的標準可說,但是說鄉下人“愚”,卻是憑什么呢?其實鄉村工作的朋友說鄉下人愚那是因為他們不識字,我們稱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連字都不識。這自然是事實??墒侨绻f不識字就是愚,我心里總難甘服。
11、“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識字不識字并非愚不愚的標準。智力是學習的能力。如果一個人沒有機會學習,不論他有沒有學習的能力還是學不到什么的。鄉下孩子在教室里認字認不過教授們的孩子,和教授們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過鄉下孩子,在意義上是相同的。我并不責備自己孩子蚱蜢捉得少,第一是我們無需用蚱蜢來加菜,第二是我的孩子并沒有機會練習。我為自己孩子所做的辯護是不是同樣也可以用之于鄉下孩子在認字上的“愚”呢?我想是很適當的,鄉下孩子不象教授們的孩子到處看見書籍,這不是他們日常所混熟的環境。教授們的孩子并不見得一定是遺傳上有什么特別善于識字的能力,顯而易見的卻是有著易于識字的環境。這樣說來,鄉下人是否在智
12、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還是個沒有結論的題目。這樣看來,鄉村工作的朋友們說鄉下人愚,顯然不是指他們智力不及人,而是說他們知識不及人了。這一點,依我們上面所說的,還是不太能自圓其說。至多是說,鄉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識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這是正確的。我們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說鄉下多文盲是因為鄉下本來無需文字眼睛呢?說到這里,我們應當討論一下文字的用處了。我在上一篇里說明了鄉土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這種社會的人是在熟人里長大的。用另一句話來說,他們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見面的。在社會學上我們稱之作Face to face group,直譯起來是面對面的社群。在“面對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見面而知道對方
13、是誰?!百F姓大名”是因為我們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聲、聲氣、甚至氣味,都可以是足夠的“報名”。我們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們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個鄉土社會。文字發生之初是“結繩記事”,需要結繩來記事是因為在空間和時間中人和人的接觸發生了阻礙,我們不能當面講話,才需要找一些東西來代話。如果是面對面可以直接說話時,這種被預先約好的意義所拘束的記號,不但多余,而且有時會詞不達意引起誤會的。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不完全是出于“間接接觸”的原因。我們所要傳達的情意是和當時當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當時當地的情意記了下來,如果在異時異地的圜局中去看,所會引起的
14、反映很難盡合于當時當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應。文字之成為傳情達意的工具常有這個無可補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走樣”。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當我們有了電話,廣播的時候,書信文告的地位已經大受影響。等到傳真的技術發達之后,是否還用得到文字,是很成問題的。這樣說來,在鄉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了。面對面的往來是直接接觸,為什么舍此比較完善的語言而采取文字呢?(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文字下鄉)材料二: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系統,二者的相互依存關系是十分明顯的:一方面,由于漢字是漢語的載體,所以,漢字的音和義,是漢語語
15、素音與義的反映。在漢字三要素中,有兩個要素實際上是屬于漢語的,唯有形,才屬于漢字本體。漢語在沒有漢字的歷史階段,仍然可以存在,用口語的方式,實現它作為社會交際工具的作用;但是,如果沒有漢語,漢字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也沒有產生的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漢語是第一性的,漢字是第二性的。正因為漢字是第二性的,所以,正如前面說過的,漢字的特點,是適應漢語的特點而形成與保存的,同時,漢字的發展演變,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漢語的制約與推動。例如,中國周秦時代是漢語單音語詞大量孳生的時代,詞的派生大大推動了漢字的孳乳;也正是在這個時代,漢字的形聲化趨勢急劇發展,形聲字大量產生。魏晉以后,由于漢語的造詞方式逐漸變為以
16、合成為主,漢字的增長速度也就逐漸緩慢了。而另一方面,漢字一旦產生,它對漢語使用和發展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漢字不但幫助漢語超越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擴大了交際職能,而且它具有超方言的特點,因而有利于民族共同語的形成。同時,由于有了漢字所記錄的書面語,更促進了漢語的嚴密化。盡管漢字與漢語相互依存,但是從本質上,漢語并不等同于漢字,它們是互有差異的兩種符號體系。漢字是記錄漢語單音節語素的,在古代漢語里,漢字與單音詞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當的,這就容易造成一種錯覺,認為漢字和漢語可以等同。這個認識是不全面的。將漢字與漢語混為一談,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會產生失誤。(摘編自王寧漢字學概要)1下列對原文相
17、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教授們的孩子比鄉下孩子善于識字可能并非遺傳因素,而僅僅是因為他們擁有較好的識字環境。B.在文字發生之初,為了消除在時間空間中人與人接觸的阻礙,用“結繩記事”的辦法來幫助代話。C.鄉土社會空間相對封閉狹小,人與人直接接觸,加上文盲多,鄉民更傾向于選擇語言進行溝通交流。D.古漢語中很大程度上漢字與單音節詞對當,容易造成漢字和漢語可以等同的錯覺,并將兩者混為一談。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字是間接的說話,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在鄉土社會,人們可以面對面直接說話,因此,費孝通對文字下鄉運動并不贊成。B.隨著微信、釘釘、抖音等支持視頻對
18、話軟件的開發和廣泛運用,文字在生活中的使用率將越來越低,最終會導致文字消失。C.作為記錄漢語的漢字,是記錄漢語單音節語素的,包含形、音、義三個要素,其中的形,是漢字本體,也是不屬于漢語的。D.沒有漢語,也就不會有漢字,漢語是第一性的,漢字是第二性的,由于漢語單音詞的大量孳生,使漢字增長速度逐漸緩慢。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持“面對面社群里”“報名”方式的一項是(3分)A.一連聲叫喊,聲音越來越近,小福聽出來了,便向大家道:“是得貴!還聽不懂他那賤嗓?”(趙樹理李有才板話)B.我們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幾聲,不見有人應,但響動是有了。一會兒,門簾一挑,露出一個年輕媳婦
19、來。(茹志娟百荷花)C.驀然,她(子君)的鞋聲近來了,一步響于一步,(涓生)迎出去時,卻已經走過紫藤棚下,臉上帶著微笑的酒窩。(魯迅傷逝)D.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歸有光項脊軒志)4.請用簡明的語言分別概括兩位學者有關文字(漢字)的認識。(4分)。5.紅樓夢寫劉姥姥游覽大觀園時,將“省親別墅”讀作“玉皇寶殿”,還把穿衣鏡里的自己誤認為親家母,鬧了不少笑話,據此能否判定劉姥姥是“愚”的?請結合材料一的觀點和劉姥姥的形象,談談你對此的理解。(6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什么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
20、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對學習語文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語言是一種工具。工具是用來達到某個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鋸子、刨子、鑿子是工具,是用來做桌子一類東西的。我們說語言是一種工具,就個人說,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就人與人之間說,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和語言是分不開的,想心思得靠語言來想,不能憑空想??梢哉f,不憑借語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固然,繪畫、音樂舞蹈表達思想內容是不憑借語言的,繪畫憑借線條和色彩,音樂憑借聲音和旋律,舞蹈憑借動作和姿態,可是除了這些以外,表達思想都要依靠語言。就學習語文來說,思
21、想是一方面,表達思想內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工具有好有壞,有的是鋒利的,有的是遲鈍的,有的合用,有的不合用,這是一方面。思想也有好有壞,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錯誤的,有的很周密,很深刻,有的很粗糙,很膚淺,這又是一方面。學習語文,這兩方面都要正確對待。有些人認為只要思想內容好,用來表達的語言好不好無所謂。有些人甚至認為語文是雕蟲小技,細枝末節,不必多注意。既然這樣,看書無妨隨隨便便,寫文章無妨隨隨便便。文章寫出來半通不通,不認為不對,反而認為只要思想內容好,寫得差些沒有關系。實際上,看書,馬馬虎虎地看,書上的語言還不甚了然,怎么能真正理解書的內容?寫文章,馬馬虎虎地寫,用詞不當,語句不通,怎么能說
22、思想內容好?文章寫不通,主要由于沒想通,半通不通的文章就反映半通不通的思想。有些人認為只要學好了語文,思想內容的問題也會隨之解決,因而就想專在字詞語句方面下功夫。這個想法也不對。有人寫工作總結寫不好,寫調查研究的報告寫不好,認為這只是“寫”的問題。學好了語文,工作總結和調查報告是不是一定寫得好?不一定。為什么?工作總結必須參加了某項工作,對這一項工作比較全面地了解,知道這一項工作的優點和缺點,經驗和教訓,再加上語文程度不錯,才能寫好。調查報告也一樣,一定要切切實實地調查,材料既充分而又有選擇,還要能恰當地安排,才能寫好。這樣說起來,要寫好工作總結和調查報告,既要在語文方面下功夫,也要在實踐方面
23、下功夫。兩方面的功夫都要認真地做,切實地做。學語文為的是用,就是所謂學以致用。經過學習,讀書比以前讀得透徹,寫文章比以前寫得通順,從而有利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這才算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進一步說,學習語文還可以養成想得精密的習慣,理解人家的意思務求理解得透徹,表達自己的意思務求表達得準確;還有培養品德的好處,如培養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態度等。這樣看來,學習語文的意義更大了,對于從事工作和培養品德都有好處。(摘編自葉圣陶認真學習語文材料二:這種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法,其流弊,第一是學生“很輕松,聽不聽可以隨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其次,“學生會不會習慣了教師都給講,變得永遠離不開教
24、師了呢?永遠不離開教師是辦不到的,畢業了,干什么工作去了,決不能帶一位教師在身邊,看書看報的時候請教師給講講,動筆寫什么的時候請教師給改改。那時候感到不能獨自滿足當前的實際需要,豈不是極大的苦惱?”這就觸及教育學上的根本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種學科的教學都一樣,無非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換句話說,教學、教學,就“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在這個問題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話,現在已經眾口傳誦,那就是:“教是為了不教。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
展開閱讀全文
鏈接地址:http://www.630-632rhodeisland.com/p-7489520.html